晨光洒落,李大爷正在小区广场打太极,王阿姨拎着菜篮子和邻居聊着天,青年志愿者在给暑期托管班的孩子们教画画……这一切井然有序又充满生机的美好,无不诉说着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与新生的希望。近些年来,民乐县按照“安置区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的原则,通过健全组织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促进联合发展,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搬迁安置区治理新路径,让搬迁群众真正从“安居”迈向“乐居”。
街乡共建建强组织体系
“我们把党组织建在安置点上,让搬迁群众有了主心骨,日子自然越过越好。”怎么让搬迁群众融得进、过得好?问题一抛出,民乐县乐民新城幸福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晓莉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针对搬迁群众来源分散、信息不清、需求多样等问题,民乐县制定下发加强生态及地灾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新建幸福苑、富强苑、复兴苑党群服务中心,成立3个社区党委,根据党员分布和网格划分情况,科学精细划分网格,成立网格党支部7个、楼栋党小组16个,让搬迁群众有事能够找到组织,有困难能够得到帮助。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推进党员亮明身份、承诺践诺、设岗定责,每个安置社区由1名县级领导干部、10名共驻共建单位党员领导干部、3家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结对联系,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完善党组织精细化服务群众体系,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开展“幸福敲门”“邻里半月谈”等活动,广泛吸纳社区党员、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充实到各小区网格体系中,针对性开展爱心义诊、家政服务、电路检修、困难救助等志愿服务。
村社共治让服务实起来
“刘阿姨,我已经将您的信息传送给南古镇了,他们帮您开好政审证明会送到我们社区,到时候我通知您来领取就行”。在幸福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搬迁群众刘女士办理孩子入党政审业务,原本需要往返60公里回户籍地办理的手续,现在却变成了“只进一扇门,办完所有事”。
为更好地服务搬迁群众,民乐县按照“分类转办、分级办理”的流程,相关社区向乡镇专干转办,由乡镇专干与镇村具体衔接办理,并反馈社区并将办理结果告知搬迁群众,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推行社区“红色代办员”制度,从村干部、党员中推选网格员13名、楼栋长78名、单元长240名担任代办员,承担处理婚姻家庭、物业管理、邻里纠纷等矛盾,并为行动不便的群体上门提供服务。总结推行“六种渠道”收集社情民意、“三级层面”协商办理、“六类事项”限时办结、“四种方式”回访问效的“6364”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全方位响应居民诉求,协调解决邻里纠纷、物业维修、政策咨询等各类问题,力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公司运营增收入促发展
“今年,村党支部计划将5000亩高标准农田集中流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黄芪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家每亩获得1000元地租保底收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马铃薯产业‘二次分红’增加村集体资金”,民乐县永固镇滕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许世红在党员大会上向群众通报道。
为应对搬迁群众进城谁来种地、谁来经营、谁来服务等难题,民乐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破解之策,深化“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以公司化运营改革为突破口,推行“国有平台公司+村集体+企业+农户+基地”“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模式,支持乡镇对产业发展互融、基础设施互通的村整体规划,组建片区党委、党建共同体等功能型党组织,建成84.5万亩高标准农田、3.5万吨马铃薯气调库,委托集华农业、鼎丰种业集中经营,每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马铃薯产业“二次分红”增加村集体资金160万元以上,群众年人均增加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公司承建农村中小型项目,通过整合集体资产资源、引入投资主体等方式,注册成立村级实体公司16个,联合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争引社会化服务项目,打造乡村磨坊、乡村冷链、乡村挂面加工作坊等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案例,去年试点村农业发展公司承接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2.75万亩,经营性收入达220万元。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