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呼唤人才,人才成就产业。
今年以来,甘州区紧扣“农业强区、工业大区、旅游名区”发展定位,聚焦“一粒种、一篮子菜、两头牛”“医药化工”“文旅融合”等优势特色产业,创新组建首批产业链人才联盟,以机制破题、平台聚才、服务赋能,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蹚出了一条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这场变革,不是简单的“拉群建组”,而是一场系统性重塑。从组织架构到运行机制,从技术攻坚到成果转化,从引才聚智到生态营造,甘州正以人才联盟为支点,撬动整条产业链的跃升。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人才联盟激活产业“一池春水”
过去,企业遇到技术瓶颈常常“病急乱投医”,专家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合作成本高;高校科研成果“锁在抽屉里”,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甘州区的答案是:建联盟、搭平台、促协同。
为破解产业链上“人才找不到用武之地、企业找不到解题之人”的痛点,甘州区坚持“成熟一个、组建一个、见效一个”,围绕五大重点产业,高标准打造首批产业链人才联盟。每个联盟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设立“首席服务官”(由分管领导担任),配备专职秘书处,遴选国投金种、万禾草畜、兆田生态等行业领军企业作为链主单位,并广泛吸纳上下游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加盟,形成“行业主管部门+首席服务官+秘书处+牵头企业+加盟单位+专家团队”六位一体高效协同架构。
专家团队则采取“外引+内联+本土用好”灵活模式,柔性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高层次专家12名,共享入盟企业内部技术骨干,充分激活市区两级本土实用人才。首批60余名技术型专家精准匹配到各联盟,确保“专业对口、能力匹配、响应迅速”。
“以前找专家要靠关系、托熟人,现在只需在联盟平台提交需求,几天内就有专家上门。”一位有机蔬菜种植大户坦言。
“我们提出玉米制种收获效率低的问题后,联盟很快就匹配了甘肃农大的专家团队,不到一个月就拿出了机械化优化方案!”国投金种公司负责人感慨道。这正是甘州区推行“企业点单、联盟派单、专家接单、企业评单”四单闭环服务模式的生动缩影。
在此基础上,联盟还建立“六联共建”深度协同机制,难题联破、项目联推、平台联建、骨干联带、人才联引、良策联提,打破部门壁垒、信息孤岛和领域界限,推动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联动发展。
从“瓶颈难题”到“地头车间”
联盟赋能跑出创新“加速度”
人才联盟不仅是“智囊团”,更是“施工队”。
成效是最好的答卷。自联盟运行以来,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批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一批创新成果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种业联盟建成80亩科技创新实验示范基地,开展140个玉米新品种试验,推动机械化收获率提升至70%以上;共建生物育种研发转化平台,申报国审、省审新品种7个,加快种业“芯片”自主创新步伐。

——肉牛联盟助力犊牛繁活率提高至86%,启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河西牛”新品种选育工程,支持万禾草畜开展肉牛药物临床试验,推动畜牧产业迈向高端化、标准化。
——医药化工联盟帮助大弓农化优化工艺流程,实现能耗降低15%、排放减少30%,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有机蔬菜联盟制定5项地方标准,系统解决有机蔬菜育苗质量不稳定问题,认证基地达1350亩,转换期基地2.26万亩,申请认证面积2.72万亩,为“甘味”农产品注入品质底气。

——文化旅游联盟创意频出,平山湖大峡谷植入“草原星空蒙古包”“诈马宴”“峡谷小酒馆”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大佛寺打造三维数字IP“云灼”公主及丝路服饰虚拟换装系统,累计吸引超48万人次互动体验,让千年古迹“活”起来、“潮”起来。
此外,联盟还指导开发“丝路一枝春”“蛇年玩偶”等系列文创产品,丰富“这就是张掖”“甘州有礼”品牌矩阵,举办玉米智能装备展示会、细胞核雄性不育制种技术观摩会等全国性学术活动3场,显著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与影响力。
一个个技术瓶颈被攻克,一个个创新成果落地转化,联盟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强引擎”。
从“引才一时”到“留才长久”
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筑巢引凤
“不仅要让人才来得了,更要让他们干得好、留得下。”甘州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甘州区打出政策“组合拳”。

在资金保障上,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新成立联盟一次性给予5万元启动经费;每年根据运行成效考核结果,持续给予约3万元运行补贴。同时,优先推荐联盟专家申报省、市、区重点人才项目和科技计划,形成“基层投入+上级赋能”的叠加效应。
在激励机制上,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凭贡献定奖惩”鲜明导向,将联盟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服务等方面的成效纳入部门年度人才工作考核,并作为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对表现突出的“首席服务官”、秘书处负责人及体制内技术专家,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
在服务保障上,尊重知识价值,支持非体制内专家通过技术咨询、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获取合理报酬;对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显著经济效益的研发成果,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示范推广等方式扩大应用范围。
同时,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动态收集联盟运行中的堵点难点,第一时间协调资源、解决问题,确保联盟轻装上阵、高效运转。
截至目前,各联盟已开展示范性技术培训24场次,培训一线从业人员2000余人次,帮带培养本地业务骨干45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12名,人才“磁吸效应”日益凸显。

面向未来
打造产业发展的“最强大脑”
人才联盟不是“盆景”,而是“引擎”;不是短期工程,而是长效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扩大联盟覆盖面,深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强化数字赋能、科技赋能,真正把人才联盟建设成为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和‘动力引擎’。”甘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将愈发紧密、高效、持久……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