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党建

无障碍阅读

人才工作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人才工作

张掖市农科院“一五六”人才工作机制激活农业科研人员服务乡村振兴动能

发布日期:2021-01-13 11:18来源: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作者:张组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这些要求,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增添了新动力。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早在2015年1月,张掖市就出台《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才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基层从事农业开发和服务。同年6月,张掖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城市,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人才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路子。2020年,张掖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事宜,开展人才政策“大梳理、大落实”,坚持“小切口、大突破”,以引才编制保障、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绩效分配等为突破口,着力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营造了良好的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环境。

冲锋号角吹响,张掖市农科院广大科技人员群情振奋。针对长期存在“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科研活动缺乏活力等问题,该院大胆提出“为自己搞科研、为企业搞科研、为农民搞科研”和“能力用项目成效证明、水平以农民增收检验”科研工作人才理念,大刀阔斧实行“一个自由流动、五个打破、六个100%”创新工作机制。

“一个自由流动”即支持科技人员双向兼职,在本院与制种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五个打破”即打破干部工人、学历年龄、职称、学科、原有课题组界限;“六个100%”即科技资源配置100%由市场决定、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和选题100%由个人决定、科研经费100%由课题组长按国家法律法规自主支配、课题组人员组成100%由课题组长决定、科研成果排名和奖金分配100%由课题组长决定、科研成果收入100%归研究所或个人所有。

一石激起千层浪,比项目、拼效益,“一五六”机制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双向兼职”后完成院里科研推广任务基础上,工资福利、政治待遇、职称晋升不变,科研成果收入100%归个人所有。大家纷纷入田间、进企业,科研成果遍地开花。近五年来,张掖市农科院科研项目年均增加2倍、各类作物新品种育成年均增长3.18倍、科研成果年增长406%。近三年来共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02项。

“为自己搞科研,干劲十足。”张掖市农科院科技人员石建国因收集7000多份种质资料而成为国内收集、保存玉米种质资源最多的个人之一。2015年,石建国、郑超美夫妇积极响应农科院“双向兼职”新政策号召,创建张掖市首家个人科研工作室——建国个人育种科研工作室,先后育成4个玉米新品种,联合国内多家高校、玉米研究所、牧业公司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开展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进行玉米品种高产优质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探索“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和循环农业,实现青贮玉米订单种植收购,每年稳定给牧业公司提供全株玉米优质饲料约85000吨。2019年,石建国又成立甘州区惠农创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16户农民流转土地4300亩,种植粮饲兼用和青贮专用玉米,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青贮玉米17000多亩,亩均产值2300元,青贮玉米成为当地农户致富的“惠农”产业。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利润的同时,石建国个人也有了自主支配资金投入科研,自主研发新品种的劲头更足,他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达60余万元。经过多年研究,石建国新育成的玉米青贮808已于2020年大获成功,该新品种植株可高达4.3米,亩均产草8吨,较其它青贮玉米多产草2--3吨,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目前,青贮808正在参加省级审定,通过后便可大面积推广种植,带动更多农户受益。

石建国既是农科院研究员,又是企业负责人。同样,赵丽梅也有两个身份,张掖市农科院科技人员和张掖市金宇种业公司聘用技术员。近几年,赵丽梅一直跟随国家现代农业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站长、张掖市科技特派员、张掖金宇种业公司负责人闫斌杰致力于甜菜新品种研发推广工作,成绩斐然。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搞科研。”赵丽梅告诉记者,前几年,张掖市及酒泉市等甜菜主产区因品种引用混乱、含糖量低、病虫害严重等多种因素影响,甜菜种植大面积缩减。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张掖市金宇种业公司总结出“产地转移”经验,选育优质高产甜菜新品种8个。将新品种甜菜种植从低海拔的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转移到高海拔的山丹县、民乐县沿山高海拔寒旱区。产地转移过程中,公司兼顾农户、糖厂等各方效益,注重新品种、新技术和机械化推广应用,从之前甜菜种植机械化使用率不足20%提高到现在85%以上,从之前12吨甜菜产1吨糖提升到现在8吨甜菜产1吨糖。此举使农户和糖厂双双尝到了“甜头”。目前,张掖金宇种业公司在河西地区累计推广甜菜种植面积62万亩,亩均产值2500元以上,甜菜产业已成为沿山寒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张掖市农科院院长刘建勋表示,该院深刻认识到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始终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与“一五六”创新机制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农技人员走出办公室、走出实验室,向企业、向基层流动,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张掖市农科院64名技术人员中,“双向兼职”人员达39名,创办、协办、领办种子企业8家,创办个人科研工作室3个,年均建设科技扶贫(富民)示范基地10个以上,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亩均节本增效300—400元,新增效益3000—4000万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全国有5%的大田玉米杂交种子、10%的鲜食玉米杂交种子、30%的杂交油菜种子出自张掖市农科院‘双向兼职’人员之手。”刘建勋说,双向兼职新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科技人员从市场获得认同和收益,同时又反哺科研成果转化。甘肃金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由该院8名“双向兼职”人员创办,先后培育玉米新品种18个。该公司近年来累计投入科研资金2000多万元,与农科院合建268亩的玉米新品种协同创新基地,并在黑龙江、吉林、河南、海南等地建有1000亩左右的长期育种基地,玉米育种技术及研究规模走在了甘肃省前列。

在摘除人才“紧箍咒”后,张掖市农科院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科研典型,尤其是年届90岁高龄的赖良自1949年起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共向国家种质资源库上交552份鹰嘴豆、110份红花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胡麻种质资源3210份、红花种质资源230份。他还引进藜麦、构木等种质资源350份。作为院党委树立的学习榜样,近年来,赖良仍在试验田里进行种质资源研究,被称为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第一人。2016年12月,获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年度突出贡献奖。2019年12月获得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一五六”创新机制有效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实现个人收益、对单位贡献和社会效益“三赢”,同时为现代种业体系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闯出了一条成功路径,也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在“一五六”机制驱动下,张掖市农科院少了几名试验员,而田间地头多了几名戴草帽的技术员和技术型企业家,为实现“农业更绿、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乡村振兴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