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体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大战中,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凭借“大刀破斧、改革创新”的胆识,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成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在与贫困的斗争中“来之能战、战则能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强调要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确保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有助于保持发展思路和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聚焦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目标任务,正是为了补齐“三农”短板,让群众从摆脱贫困迈向更美好生活。
要有“鹰的眼睛”,才能视野开阔选得优。独具鹰眼,才能高瞻远瞩。坚持把选准选优干部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严格选派标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干部要求,注重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精、工作作风实的干部开展驻村工作。一个班子强不强,“头羊”很重要,也很关键,在驻村第一书记的人选方面,我们重点选派对“三农”有真感情、擅长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就是保障积蓄“源头活水”。严格选派程序,严把选派人选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和廉政关,实现好中选优、择优选派,确保选出来的“第一书记”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同,经得起实践的考验。严格因村选人,做到人村“两相宜”。对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村,重点选派熟悉党务工作的干部;对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脆弱的村,重点选派熟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干部;对矛盾纠纷突出、社会发展滞后的村,重点选派熟悉社会工作和法律法规政策的干部,保证驻村第一书记优势作用充分发挥。
要有“牛的脾气”,才能俯下身子下得去。“俯首甘为孺子牛,矢志不渝践初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正在扬帆起航,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应局限于当下的“小我”,而要主动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我”中,贡献力量、体现价值。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扎根基层,全力以赴,用过硬的本领、务实的举措,宣传政策理论、建强基层组织、化解矛盾纠纷、助推产业兴旺、促进生态宜居、培育文明乡风、推进有效治理,保障村级事业全面发展。
要有“鹿的谦逊”,才能放下架子融得进。“身入才能心近,心近方能生情。”驻村第一书记必须牢牢践行群众路线,与群众打成一片,与老百姓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做植根深水的藕荷,不做无根漂泊的浮萍,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扎实进村、进社、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倾听群众心声,了解民生诉求,把老百姓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去对待、去重视、去解决,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工作中善于寻找攻破乡村振兴难题的解决办法,练就化危为机的本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传承好“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这个传家宝,做到“心到、身到、情到”,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有“蜂的毅力”,才能撸起袖子干得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驻村第一书记是村“两委”班子的“主心骨”,是引领村级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是广大群众的知心人,重任在肩、使命光荣。这就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必须保持“钉钉子”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盯着解决,一个堡垒一个堡垒接着攻坚,逐社逐户逐人“过筛子”,找准“病根”,开对“药方”;能够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受得住清苦,坚持长期拼搏奋斗,绝不能急功近利,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勇于担当、扛起责任、攻坚克难,引领带动全村干部群众迎挑战、找对策、谋出路。坚持把实实在在干好每件事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职责定位,充分发挥支持和帮助作用,与村“两委”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发展共享。持续关心关爱驻村第一书记,从工作条件、住宿环境等多方面提供更加温暖的关怀,推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用心用情用力驻村干好工作,助力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