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工作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受制于经济社会基础,相比大中城市,县域城市在人才竞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是“人才虹吸效应”的被动方。对此需要充分依靠自身资源禀赋,紧密结合县域发展定位和战略需求,形成“错峰出行”“另辟蹊径”的策略措施,才能有效打破引才聚才瓶颈,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锚定实际需求“主灯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发展。引进人才县域引才要充分考虑区域发展和人才需求实际,建设适合自身发展层级、类型的人才高地和创新平台,打造与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分工协同相对应的人才格局。要坚持实用、实效原则,立足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本地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优势、独特资源和发展前景,打造特色鲜明、直击需求的“引才名片”,瞄准人才的职业规划、兴趣领域、专业特长等要素进行推介宣传,让专业对口、想法合拍的人才产生共鸣,使引才工作与县域发展定位、产业特色高度匹配,让优秀人才有施展抱负的舞台,增强对潜在意向人才的吸引力。要聚焦本地重点产业链和龙头企业创新需求,分类建立紧缺人才目录和人才数据库,根据区位、专业、紧缺度、人才梯次、院校等因素划定人才招引坐标系,对高层次人才跑上去争取、硕博人才点对点对接、技能人才分门类招引,更加精准高效地集聚“急需紧缺”之才。
拓宽柔性引才“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人才引进的根本目的是高效使用,县域引才应坚持“以用为本”的原则,从追求人才数量转向追求人才效能进行转变,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人才观,以人才的有效使用作为人才引进的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周末工程师”“人才飞地”等柔性引才机制,在重点城市、高校院所设立人才工作联络站等合作平台,通过竞争性磋商、揭榜挂帅等方式,满足市场化的人才资源配置需求,将人才智力成果“导流”到县域产业发展一线,助力本地重点产业、战略性科技领域纵深发展。集聚一批“候鸟型”专家人才开展讲学培训、课题研究、技术攻关、顾问咨询等,实现“人才身处外地,才智留在本地”,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释放人才活力,同时,要打好乡情牌,发挥在外本土人才资源力量,既宣传介绍家乡的发展优势和人才政策,又及时把合适的人才苗子向家乡引荐推介,为有意者牵线搭桥,促成“双向奔赴”。
涵养近悦远来“好生态”。县域城市在“硬件”上较大城市相对薄弱,留住人才压力大,更需要在营造“软环境”上下功夫,优化人才服务流程,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实打实摸清本地产业现状、人才结构、人才缺口,精准找到制约县域产业人才集聚的难点堵点,量体裁衣式制定专门政策,持续放大用人单位和市场的人才评价“话语权”,形成适应本土实际的、独有的政策比较优势,构建独有的产业聚才吸引力。要进一步完善关心关爱和激励扶持体系,不断放大用才育才领域的差异化优势。要变“以帽取人”为“以事择人”,因地制宜制定完善以解决问题能力、驱动创新本领、推动发展实绩为核心指标的人才考核机制,为想干者、能干者提供“凭本事说话”的广阔空间和“靠本事吃饭”的良好机遇。要完善试错容错机制,为人才预留“蹚路试手”缓冲区,营造鼓励大胆创新、支持探索尝试的积极导向,让人才轻装上阵、敢想敢干。要在专业领域给予人才更灵活的技术发挥自由度,聚焦人才所急所盼,尽最大可能将配套措施补齐补强,放手赋予人才更大的资源调用权和支配权,推动人才甩开膀子施展本领。(山丹县委组织部 朱韬)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