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很多年轻干部从“校门”到“公门”,和群众喧不到一起、坐不到一起,群众不认可,导致工作开展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群众工作经验欠缺,群众工作能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年轻干部唯有补短板、强弱项,用群众“土话”拉群众家常,真正身入群众、心入群众,才能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干出业绩。
有温度,语必关情才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言一旦注入了感情元素,就能入情入心,就能动人动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语言风格有着深切的人民情怀,充满了话语魅力。比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讲述国家发展道路应由人民群众来选择,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来激励拼搏实干精神,等等。这些讲话之所以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关键在于其饱含爱民情怀,回应人民关切,给人们信心和力量。与群众拉家常是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方式,心中无群众,语言自然冷;心中怕群众,说话就胆怯。作为基层干部,要与群众拉好家常、推动工作,就要心怀真情实感,学习出自领袖之口的百姓话、大白话、家常话,心中装着群众,时时事事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说暖心话、热心话,与群众用心交流、用情交流,真正贴近群众、走近群众,用土言土语化解群众矛盾,用心中真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接地气,语必通俗才达意。言为心声,心中装着群众,群众才能接纳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接地气,才能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带着深厚感情去联系群众,就可能是‘作秀’。”如果干部同人民群众交流起来存在语言障碍,互相听不清、听不懂,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如何去倾听群众的真实想法,如何去了解群众疾苦?一些户籍地年轻干部与群众交流,不考虑受众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打官腔、讲套话、背稿件,解释政策干巴枯燥不接地气,专业术语一套一套,群众听得一愣一愣,干部不愿说或不爱说“群众话”,导致干群关系搞得不远不近,听到的意见建议不痛不痒。就实践来看,年轻干部不仅要会说、多说群众乐于接受的“群众话”,还要善说群众喜闻乐见的“百姓言”,学习“土味”话、学会用方言讲群众关心的话,讲政策利好要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讲大政方针要言简意赅、逻辑清晰。特别是户籍地干部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用“沾土气”的家乡话、带感情的“地方语”有来有回地唠家常、说问题、提建议,让人民群众听得清、听得明、听得懂,打通群众工作心理上的“最后一厘米”。
访民情,语必谦恭才务实。话语相投,方能真正沟通交流;态度谦恭,才能听到真情民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干部进村入户做群众工作时,要把群众当亲人,不说套话、空话,与群众交流不高高在上,解决群众矛盾不推诿、不扯皮,说事时真诚地喊一声“大妈”“大婶”,热情地叫一声“大叔”“兄弟”,从称谓上“放下架子”“抹开面子”,满面笑容地同群众打招呼、拉距离。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的土办法、土方子是文件上读不到、办公室里学不到的,这些民间智慧切合地方实际,对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基层治理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年轻干部要善于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在农家庭院多接“地气”,在田间地头沾沾“土气”,在矛盾问题多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蹲下来与群众聊一聊、喧一喧,真正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语言与群众拉家常、访民情、听民意,在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中培养真本领。(甘州区委组织部 王鑫国)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