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新华网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互动征集,邀请广大网民给代表委员留言,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从“安居乐业”到“医养无忧”,民生保障成为网民热议话题,一条条留言代表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至上”的理念镌刻于心,将“守好人民的心”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以“初心”换得民心,筑牢信仰根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守好人民的心,首要在于以为民办实事的初心换取人民的放心,从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誓言,到地震救灾中“生命至上”的价值坚守,这既是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精神坐标。因此,党员干部要把人民至上镌刻在灵魂深处,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走进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家庭院落,“身入”群众的同时做到“心入”群众,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以实际行动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以“实干”赢得民心,破解民生难题。民生难题的破解,离不开党群干群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各地县委书记直播带货到万名干部下基层体察民情,越来越多的共产党员以公仆之心践行实干担当。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依然存在短板和弱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仍需亟待解决。基层党员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回应民生期待,必须弄清楚群众“怎么想、怎么看”,然后决定“干什么、怎么干”。群众之中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党员干部一方面要相信群众,建立群众需求清单,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建立台账、认真解决、逐项销号。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群众,千方百计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唤起干群间同心协力加油干的磅礴之力。
以“清廉”守护民心,涵养政治生态。群众纪律是党的生命线,必须始终以严明的纪律维护群众利益。党纪学习教育及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诠释着对共产党员的纪律要求将愈加严格。公务接待“禁酒令”、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等制度,为党员划出了行为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以坚强的定力,持之以恒解决好民生问题。只有将“小我”融入“大我”,才能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不负人民的永恒印记。(高台县委组织部 杜娟)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