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当前,一些年轻干部因思想上缺失群众情感、能力上存在短板弱项、作风上倾向避险求安,以至于难以融入基层、打开工作局面。破解这一困局,年轻干部不妨尝试离基层再近一些,多站在基层角度想问题、谋思路、做决策。
落实政策与群众关切更靠近一些。年轻干部“水土不服”,多是政策执行与基层实际的“水土不融”。现实中,如果将政策文本视为标准答案机械照搬,或在执行中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再好的政策也会陷入困局。年轻干部要注重通过原文精读、对比研读、案例分析等方式吃透政策精髓,纵向深入对比新旧政策差异,横向广泛参考不同地区实践案例,把握基层工作与政策链条的深层逻辑关联,在精读与活用间架设起转化桥梁。要当好群众的“翻译官”,让党的话语变成通俗易懂的“群众方言”,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不仅愿意听、听得懂、更能用得上。
政之所向与民之所盼更贴近一些。群众的喜怒哀乐是基层治理的指南针,如果用“会议记录本”替代“民情日记本”,以办公室的“数据报表”遮蔽群众的“家长里短”,再美好的政策也会在形式主义的滤镜下失真变形。年轻干部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群众实际生活和真实感受去推动工作。要主动俯身倾听、破解民声密码,善于从“吐槽声”里听出“期盼声”,从“牢骚话”中提炼“意见建议”,把碎片化的民生诉求转化为系统的治理方案。
实践创新与基层实际更契合一些。基层工作的答案不在书里和纸上,如果将实践创新简化为“依葫芦画瓢”,把解决问题局限于千篇一律的“模板套路”,再科学严谨的政策设计,也会在教条主义的禁锢下,渐渐失去活力与效力。年轻干部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坚决防止和克服实践与创新彼此脱节、“两张皮”现象。要精心打磨干好工作的“金刚钻”,既答好政策规定的“客观题”,又解好实践发展的“简答题”,力争拿下群众满意的“加分题”。 (甘州区委组织部 梁学林)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