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习近平的青春观》一文犹如一面明镜,照出了部分年轻干部的精神困局:有的沉溺于生活里的“小确幸”,计较付出的“性价比”;有的嘴上说“随便”,心里装着“不甘”,在“躺不平”又“卷不动”中“仰卧起坐”;还有的“找捷径”“钻空子”,期待所谓的一夜成名暴富……,这些现象正是中央八项规定指出的“玩心重、混日子、作风漂浮”等顽疾的生动写照,折射出的是理想信念的动摇、价值观念的偏差,悄悄成为阻碍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一道“坎”。
作风之“坎”不除,成长之“道”难通。当下部分年轻干部身上浮现的“佛系心态”令人忧心。他们以“无欲无求”自诩,将“躺平”标榜为人生智慧,殊不知这种消极态度正在蚕食青春的无限可能。当“差不多就行”成了工作的“潜规则”,当“应付了事”替代了行动的“指南针”,那些本该追逐星辰大海的锐气,就被困在了方寸之间的舒适圈里。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年轻干部热衷于“选择性作为”,在聚光灯下争抢“显绩”,对领导关注的工作趋之若鹜,却对群众关切的“硬骨头”视而不见;对容易出彩的“盆景工程”趋之若鹜,却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避之不及。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不仅背离了为民服务的初心,更在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阻碍成长的高墙。
深挖作风问题的根源,必须正视主客观双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从年轻干部自身来看,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出现松动,价值坐标发生偏移。有的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把岗位职责异化为谋私工具;有的奉行“功利主义”哲学,在“投入产出比”的算计中迷失方向。这种思想上的滑坡,导致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日渐淡漠。从组织管理来看,存在教育培养浅表化、日常监督宽松软、考核激励失灵等问题。思想教育停留于照本宣科,未能触及灵魂;对不良作风的约束惩戒流于形式,导致纪律松弛;“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导向,更助长了投机取巧的风气。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若不打破,作风建设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清醒认识到,作风问题绝非小事小节,而是关系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年轻干部要迈过作风这道坎,得在破立之间实现自我革新。首先要破除“佛系”心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少计较个人得失,多思考事业所需;其次要摒弃“虚浮”做派,培养“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在基层实践中砥砺品格;更要消除“侥幸”心理,筑牢“畏法度者最自由”的底线意识,让纪律规矩内化于心。这既需要年轻干部自身补足精神之“钙”,在红色教育中擦亮初心,也需要组织构建严管厚爱机制,通过科学的考评体系让有为者有位,让实干者得实惠。
作风建设从不是束缚,而是保护;不是负担,而是动力。与其在“躺”与“卷”间纠结,不如在实干中成长;与其幻想“走捷径”,不如脚踏实地奋斗。年轻干部应当珍惜时代赋予的机遇,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锤炼本领,在艰苦复杂的第一线增长才干。唯有如此,作风这道“坎”才能转化为成长的“垫脚石”,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绚丽光彩。(临泽县委组织部 王海霞)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