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的8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山丹培黎学校时强调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育人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实践哲学和成长智慧,为新时代青年干部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重温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映照出的不仅是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向,更是青年干部所需的奋斗者品格。
青年干部当褪去“书生气”,染透“泥土香”。培黎学校倡导“双手创造价值”,这与青年干部扎根一线的实践要求不谋而合。当前,一些“三门干部”困在“表格调研”“想象决策”的窠臼中,使得惠民政策与群众需求出现“温差”。有的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时,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定项目,结果因脱离实际而事倍功半。须知,坐在机关大楼里,永远闻不到泥土的真实芬芳。如同老农深谙“弯腰插秧方有稻谷满仓”的农耕智慧,青年干部的成长同样需要俯身躬行的实践淬炼。既要“身入”,将办公桌搬到圩堤炕头,在田间地头摸清群众所思所盼,用脚底板绘制“民情地图”;还要“心至”,把群众“急难愁盼”解码成“履职清单”,将“家长里短”转化为精准施策;更贵行实,主动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民生项目实施等具体事务中,在基层实践中积累经验、淬炼本领。当青年干部读懂“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全是办法”的深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裤腿常沾露珠、双手常带茧花,“书生气”自然升华为“为民志”,“泥土香”终将酿成“幸福味”。
青年干部须打破“套路化”,锻造“破冰力”。路易·艾黎“教会学生思考而非重复答案”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改革发展攻坚期焕发出新的光芒。当前一些年轻干部深陷“思维舒适区”,有的成为“复读机干部”,沉迷“模板化”工作,汇报材料“换汤不换药”;有的沦为“请示专员”,遇到矛盾就上交;更有些“伪创新者”,标新立异,为创新而创新。凡此种种,暴露的正是“懒思”之弊。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是从泥土里长出的智慧。在人工智能重构治理形态的今天,青年干部欲求创新,还需把握“守正”与“出新”的辩证统一,锻造“脑中有光”的创新智慧。要善用“显微镜”察秋毫,像培黎工匠般解剖麻雀,通过深入调研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巧用“望远镜”谋全局,敢于跳出思维定式,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破解老难题;常用“反光镜”省自身,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提升干部把握规律、创新方法的能力。当青年干部既传承“实事求是”的传家宝,又掌握“数字治理”的新工具,就能在“桎梏”处开“天窗”,于“无路”中闯“新路”。
青年干部要警惕“精致利己”,永葆“赤子心”。“为黎明而培训”的培黎校训,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产党初心跨越时空交汇。从毛主席“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无私胸怀,到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庄重承诺,一代代共产党人用生命诠释了初心如磐。然而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个别青年干部却把“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抛在脑后,将“提拔快线”视为人生主线,热衷于“短平快”政绩,甚至甘于被“围猎”,最终在权力诱惑中迷失自我。要明白,“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这奖那奖不如群众夸奖”。新时代的赶考路上,青年干部既是“答卷人”,也是“赶考者”,当以“百姓心”为心,主动到艰苦岗位、吃劲岗位上磨练,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工作中践行初心。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能只算“经济账”“前途账”,而要多算“民心账”“长远账”。要常问自己:“工作是为了什么?留下什么?”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追求,把“百姓笑脸”作为最好奖赏,用“不显山露水”的坚守沉淀生命的重量,以“温暖人心”的付出注脚青年的担当。(临泽县委组织部 王超)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