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党建

无障碍阅读

组工文萃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组工文萃

以青春之力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发布日期:2025-08-29 15:00来源:作者:张组轩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禾苗在地里墩一墩,才能吃土更深、扎根更实,在风雨中抗倒伏、立得住。年轻人在基层墩一墩,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下,一批又一批选调生奔赴基层一线,扎根乡村沃土,以实干践行使命,用成长诠释担当,勾勒出新时代青年投身基层的奋斗图景。

破角色之界,在躬身基层中实现身份转变。基层是锤炼本领的“大熔炉”,也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初到乡村,往往面临村务台账繁杂、邻里纠纷棘手等现实难题,易产生“本领恐慌”与“水土不服”。摆脱这一困境,关键在于放下“书生架子”、主动融入。选调生需跟随村党组织书记走田埂、访农户,在“家长里短”的交流中学习,从“听不懂”农家话到“搭得上”群众腔,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双重贴近;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中,将复杂工作拆解细化,从“记不住”流程到“理得清”逻辑,构建系统的工作思维;在化解矛盾纠纷时,把政策条文转化为“大白话”,从“讲不通”道理到“能共情”需求,搭建政策与群众间的“连心桥”。

强能力之基,在学思践悟中筑牢本领支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对干部能力提出多元要求。选调生需始终保持“本领恐慌”,将学习作为终身课题,潜心修好“三门功课”,不断提升服务乡村的综合能力。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为乡村工作筑牢思想根基。要把躬身田垄虚心求教当作“实践课”,主动向产业大户学习农业技术,向基层老前辈借鉴矛盾调解经验,在“沾泥带”的实践中深化对“三农”工作的鲜活认知。要把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当作“解题课”,深入研究医保续缴、道路修缮、产业发展等村民关切事项,钻研政策、寻找对策,让个人“知识库”精准对接乡村“需求清单”。

担实干之责,在为民服务中搭建情感纽带。“小事不小视”的态度,把民生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让基层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选调生作为基层工作的“新鲜血液”,需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主动担当作为,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深度参与村级事务议事决策,协助规范党组织生活,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挖掘本地旅游文化资源,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推行精细化基层治理工作法,常态化走访群众、收集诉求,把治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看管、老人行动不便等民生痛点,联动共青团、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设“周末课堂”、建立“代办清单”,从“被动回应诉求”转向“主动解决难题”,以实干赢得群众信任。

守廉洁之本,在严于律己中树立良好形象。基层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作为基层工作者,需始终恪守廉洁底线,将纪律规矩内化为行动自觉,以清风正气筑牢扎根基层的根基。广大选调生要摒弃“镀金”思想与走过场心理,恪守纪律底线,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行为标尺,将纪律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在村级事务决策、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坚持公开透明、集体决策,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服从村党组织管理,与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以“清”的作风、“廉”的形象赢得群众信任,为基层工作开展夯实群众基础。

基层沃土孕育成长力量,乡村振兴呼唤青春担当。新时代的选调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当以实干为笔、以沃土为卷,把汗水洒在田间地头,把足迹留在村道巷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临泽县倪家营镇梨园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赵静)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