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党建

无障碍阅读

组工文萃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组工文萃

在泥土芬芳中书写青春答卷

发布日期:2025-08-29 15:00来源:作者:张组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村工作,是连接国家宏伟蓝图与乡土细微肌理的关键纽带。作为选调生,我们即将奔赴广袤乡村,这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青年干部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的宝贵机遇。组织让我们奔赴乡村一线,是要让青春在泥土里扎根,让理想在麦浪中拔节。

“笔杆子”变成“泥腿子”,在躬身实践中校准初心坐标。县政府办公室的深夜总亮着灯,我曾以为那灯光里藏着“为民服务”的全部答案。直到去年参与抗旱保苗督查,跟着农民老伯蹲在龟裂的田埂上,看他用手掌丈量土壤湿度,听他念叨“三分种七分管,政策再好不如水到渠成”,才恍然大悟:政策文件里的“人民至上”,要靠沾满泥土的脚印去印证;汇报材料里的“民生改善”,得用老乡晒黑的笑脸来检验。选调生的“政治三力”,既体现在解读政策的精准度里,更显现在解决“急难愁盼”的执行力中。我们带着政策下乡,更要带着问题回来;既要做政策的“宣传员”,更要当群众的“代言人”,让顶层设计在田埂间落地生根,结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果实。

“外乡人”成为“自家人”,在共情共鸣中厚植为民情怀。刚到机关时,我总把“群众路线”挂在嘴边,直到跟着县政府领导下乡接访,才发现自己连方言里的“弦外之音”都听不懂。郑庄村老支书跟我说:“跟老乡打交道,要先解‘语’,再解‘忧’;听不懂土话,就摸不透心事;进不了家门,就暖不了心窝。”这句话像警钟,让我明白基层工作的“秘诀”,不在政策汇编里,而在“蹲下来听”的耐心里;群众信任的“密码”,不在身份头衔中,而在“干给他们看”的行动里。群众的“心门”,从不是靠“说”打开的,而是靠“做”焐热的。到了农村,我们要学的第一门课是“方言”,要练的第一项本领是“共情”,学着在灶膛边听诉求,在晒谷场算细账,在田间地头聊家常,让“外乡人”的标签,慢慢被“自家人”的认可替换。

“旁观者”为“答卷人”,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过硬本领。有人说,乡村振兴是“时代考题”,基层一线就是“答题纸”。这张纸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群众满意”的评分标准;不能靠“纸上谈兵”,必须用“真刀真枪”去作答。我们或许会遇到“产业培育缺门路”的困境,会面对“矛盾调解理还乱”的难题,甚至会经历“好心办坏事”的委屈,但这些“娄山关”“腊子口”,正是成长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到了农村一线,我们要主动接“最烫手的山芋”,挑“最沉重的担子”,在特色产业培育中当“先行者”,把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变成大棚里的“致富果实”;在基层治理中做“粘合剂”,用“法理情”化解“家长里短”;在民生服务中当“勤务员”,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服务零距离”。唯有在“事上练”,才能把“新手”的慌张,变成“能手”的笃定。

“播种者”成“收获者”,在扎根奉献中书写青春华章。常有人问“从县直机关到乡镇农村,会不会觉得失落?”我想起那位被全国人民熟知的“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她在大山里教了四十余年书,说“看着学生走出大山,比啥都值”。其实,我们选调生又何尝不是“播种者”?在乡村的土地上播下政策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奋斗的种子,看着村庄从“空心化”到“人气旺”,看着老乡从“愁眉苦脸”到“笑容灿烂”。我期待着两年后的自己:能准确说出所任职村的耕地面积、特色产业、困难群众名单;能带着村民在电商平台卖出农产品,让“土疙瘩”变成“金宝贝”;能培养出几个“土专家”“田秀才”,让乡村振兴有了“带不走的工作队”。更期待着,当我们再聚首时,每个人都能带着“沾着泥土的成绩单”,不是写在汇报里的漂亮话,而是刻在老乡口碑里的实在事;不是挂在墙上的荣誉证,而是长在田埂上的丰收景。

乡村的路或许泥泞,但每一步都算数;基层的事或许琐碎,但每件都关情。让我们带着机关工作的“严谨劲”,揣着服务群众的“热乎心”,在乡野间书写“自找苦吃”的青春故事,在田埂上践行“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相信等到麦浪翻滚时,我们的青春定会在泥土芬芳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山丹县张雪儿)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