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来,规范督查检查、破解形式主义困扰成为基层减负的重要内容。从减少督查频次到优化检查方式,从调整考核导向到注重结果运用,督查检查的革新正在为基层工作松绑赋能。在这场作风转变的实践中,让督查检查回归“精、准、效”的本质,不仅是整治形式主义的关键环节,更是转变工作作风的有力支撑。
督查如秤,称量作风;作风似基,托举督查。频次过多、内容空泛、实效不强,根子在于作风漂浮。抓督查检查,绝非简单的流程调整,而是作风转变的硬战,必须拿出较真碰硬的态度,坚决反对“多、虚、浮”,让“精、准、效”深入人心。
精,就是去冗余、留关键。个别地方督查检查“扎堆”,同一工作多头查、重复查,基层干部把时间耗在整理台账、准备材料上,反倒无暇抓落实。这背后,暴露的是形式主义的惯性思维,以为督查越多越显重视,材料越厚越能体现工作力度。向形式主义开刀,必须拿“泛滥督查”下手。安排督查、开展检查,务求聚焦核心、精简高效。当然,并非督查越少越好,关键在于是否必要,能否用最少的精力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做到当督则督、宜简则简。就像基层期盼的“少些表格检查,多些实地察看”,提倡的“精”,是去除层层加码的负担,让每一次督查都直指关键、切中要害。当干部从“迎检压力”中解脱出来时,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办实事、解难题上。
准,就是瞄靶心、察实情。督查检查求准,贵在察真问题、找真症结、提真对策。必须把功夫下在督查之外,吃透政策要求、摸透基层实际,深入一线、蹲点调研,着重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推动工作落到实处。督查要扎到矛盾最集中的地方,检查要盯着群众最关切的痛点。好的督查应该像精准的“诊断书”,哪里有病灶就指向哪里,哪里有梗阻就聚焦哪里。少些“听汇报、看材料”的表面功夫,多些“随机访、暗访查”的深入之举;少些“原则性评价”,多些“具体性指出”,确保每个问题都责任明确、指向清晰。让督查的过程,变成发现真问题、找到好办法的过程,这才是督查检查的核心目的。
效,就是重整改、求长效。“效”不在督查的声势,而在问题解决的力度、工作改进的程度。一些督查满足于“查过了、记录了”,对发现的问题“纸上整改”,看似有始有终,实则流于形式。真正有效的督查检查,要建立在对整改的全程跟踪上,体现在问题解决的实际成效上。要力戒“一阵风”,紧盯整改清单督到底;要强化“回头看”,确保问题不反弹、不反复。让督查多些“钉钉子” 的韧劲,让整改多些“见底清零”的决心。这样的“效”,才能推动工作落地见效、惠及群众,真正打开基层工作新局面。(临泽县委组织部 王自龙)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