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干部的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然而现实中,少数干部将“威风”误作“威信”,以特权彰显地位、靠头衔标榜权威,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实则背离党的群众路线,削弱了基层治理的效能。
威风”与“威信”,虽一字之差,却折射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权力观。前者依仗职位赋予的强制力,靠“嗓门大、排场足、架子端”维持表面服从,实质是特权思想的流露;后者根植于群众内心的认同,凭“德配位、能胜任、行务实”赢得衷心拥护,核心是人民立场的体现。从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住窑洞、周恩来同志睡土炕”的鱼水情深,到新时代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实干担当。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威信”,从来不是靠权力威慑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反弹回潮,其中“耍威风”就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当前,少数干部沉迷于“威风”带来的虚假满足,究其根本是忘记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乡村振兴中搞“一言堂”,无视民意强推项目者有之;信访接待时摆“官老爷”姿态,对群众诉求敷衍塞责者亦有之;等等。这种将公权异化为个人“威风”的行为,看似掌控局面,实则人为筑起隔绝党群干群关系的高墙。一旦“威风”僭越“威信”,基层治理就会退化为僵化的命令传达,再好的政策也可能在“最后一公里”变形走样。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基层治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这对基层治理队伍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干部若摒弃“威风”之虚浮,恪守“威信”之厚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能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基层治理效能必将迎来质的飞跃。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是要从思想根源上铲除特权思想的土壤,让干部明白“威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中锤炼出来的。
破除“威风”迷思,树立真正“威信”,广大基层干部要以“德”为先,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以真心换真情,以实干赢民心,在群众中树立崇高威望,让群众亲近信服,确保在政治立场上“信得过”。要以“能”为基,常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着力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争当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领域练就“几把刷子”,确保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用得上”。要以“行”为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紧扣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精准把脉、找准症结,制定务实管用的解决方案。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确保在具体行动中“靠得住”。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树立“威信”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以“德”修身、以“能”立业、以“行”取信,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高台县委组织部 武翠)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