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党建

无障碍阅读

组工文萃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组工文萃

警惕工作台账异化为“政绩账本”

发布日期:2025-09-10 16:40来源:作者:张组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近年来,随着基层治理规范化水平提升,各类工作台账在记录进展、压实责任、推动落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工作台账正悄然“变味走样”:有的干部把精力用在“美化”台账上,表格做得精美、数据填得饱满,实际工作却浮于表面;有的为应付检查临时补台账,甚至出现“一项工作、多套台账”的造假现象;更有甚者将台账厚度等同于工作力度,把“台账漂亮”当成核心政绩来追求。这种把工作台账异化为“政绩账本”的倾向,不仅背离台账管理的初衷,更助长了形式主义歪风,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及时纠正。

工作台账本是记录工作、梳理思路的工具,初衷是通过系统化记录,摸清工作底数、总结经验得失,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但当台账从“工作助手”异化为“政绩替身”,便会滋生多重危害。对基层干部而言,“白天干工作、晚上补台账”“加班加点做表格、没时间解民忧”成为常态,大量精力被消耗在“指尖上的负担”“纸面上的形式”中,不仅挤压了服务群众、推动落实的时间,更易滋生倦怠情绪;对组织工作而言,虚假台账掩盖了真实工作成效,导致上级决策时“摸不准实情、找不对症结”,比如有的地方党建台账“样样达标”,但党员参与率、群众满意度却持续走低,这种“数据好看、实绩难看”的情况,会严重影响组织工作的公信力;对群众而言,台账里的“成效”落不到实处,承诺的服务兑现不了,最终损害的是党群干群关系。

追根溯源,“台账当政绩”的乱象,本质是政绩观偏差与考核导向错位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部分干部存在“重显绩、轻潜绩”的思想,认为“台账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被认可”,而为民服务的实事、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见效慢、难衡量”,于是选择在台账上“下功夫”而非在实绩上“求突破”;另一方面,一些考核评价机制存在“重痕轻绩”倾向,检查工作时过度依赖台账材料,对工作实效的实地核查、群众评价不够,甚至把“台账完整度”作为主要评分标准,变相给基层传递了“抓台账就是抓工作”的错误信号。此外,个别地方对形式主义的监督问责不够精准,未能及时遏制“造台账、凑数据”的歪风,也让这种现象有了滋生空间。

纠治“台账异化”,关键要锚定“实”字发力,推动基层工作回归“重实绩、求实效”的正轨。首先要树牢正确政绩导向,通过主题教育、典型引领等方式,引导干部深刻认识“台账是工作的记录,不是工作的目的”,把“群众满不满意、工作有没有实效”作为衡量政绩的核心标准,多做“潜绩”、少务“虚功”,比如在基层党建中,少关注“支部会议记录是否完美”,多聚焦“党员作用是否发挥、群众难题是否解决”。其次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减少“纸上检查”,增加“实地走访”,将群众口碑、工作成效、长远影响纳入考核重点,对不必要的台账坚决精简,对重复填报的信息统筹整合,让基层干部从“台账压力”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实际工作。最后要强化监督问责,对台账造假、虚增政绩的行为及时发现、严肃处理,同时树立“实干者受表彰、务虚者受批评”的鲜明导向,让“重实效、办实事”成为组织工作的新风尚。

基层工作的价值,从来不在台账的页数里,而在群众的笑容里。只有让台账回归“记录工作、服务群众”的本源,让基层干部把心思花在“办实事”上,把力气用在“解民忧”上,基层工作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临泽县委组织部  王自龙)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