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业务培训是提升干部履职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业务培训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有的培训组织方为完成任务“凑课时”,课程内容与工作需求脱节;有的参训干部把培训当作“放松机会”,签到后便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人在课堂、心在工作”的“打卡式”参训现象。这种“走过场”的培训,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无法达到提升干部能力的初衷。破解业务培训“打卡签到”难题,需从培训设计、态度转变、考核监督三方面发力,让培训真正成为干部成长的“加油站”。
课程设计不“错位”。当前,一些业务培训之所以沦为“打卡任务”,根源在于课程设计与干部实际需求脱节。有的培训内容“上下一般粗”,不管是基层干部还是机关干部,都用一套教材、一套课件,缺乏针对性;有的培训聚焦“热点”却忽视“痛点”,盲目跟风设置数字化、乡村振兴等热门主题,却对干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公文写作、群众沟通等实际难题避而不谈;还有的培训形式单一,全程“老师讲、学员听”,缺乏案例分析、现场教学、互动研讨等实践环节,导致干部“听着热闹、想着无聊”。业务培训的核心是“按需施教”。培训组织方要提前开展“需求调研”,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摸清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干部的能力短板与工作需求,建立“干部培训需求清单”,真正实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创新培训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案例+研讨”的模式,组织干部到工作一线开展“现场教学”,邀请业务骨干分享“实战经验”,让培训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从“泛泛讲”变为“精准教”。
参训态度不“缺位”。部分干部对业务培训的认识存在偏差,把参训当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非“提升能力的机会”。有的干部接到培训通知后,先盘算“会不会影响日常工作”,而非思考“能学到什么本领”;培训期间,有的签到后就找借口请假,有的在课堂上刷手机、处理工作消息,还有的课后不总结、不应用,导致“学过就忘、听过就丢”。这种“心不在焉”的参训态度,本质上是缺乏“本领恐慌”,没有认识到业务培训对履职尽责的重要性。干部是业务培训的“主角”,端正态度是确保培训实效的前提。要强化干部的“学习自觉”,通过宣传引导让干部明白,新时代新任务对干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避免“本领不足”的困境。参训干部要主动转变观念,把培训课堂当作“能力充电”的“练兵场”,而非“放松休息”的“避风港”。培训前,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带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去学;培训中,认真听讲、积极互动,主动向老师和同行请教;培训后,及时梳理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应用计划”,把培训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实际能力。
考核监督不“越位”。“考核指挥棒”直接影响培训实效。当前,部分培训考核仍以“签到率”“出勤率”为主要指标,只要干部按时签到、全程参与,就算“培训合格”,至于是否学到知识、能否学以致用,却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考核方式,客观上助长了“打卡签到”的不良风气,有的干部即便全程坐在课堂,也只是“混时长”;有的培训组织方为了“考核达标”,甚至对干部的敷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升培训实效,必须健全“严考核、重实效”的监督评估机制。要优化考核内容,将“出勤率”与“学习成效”相结合,通过课堂测试、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检验干部的学习成果;培训结束后,可通过“跟踪回访”,了解干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让考核从“看形式”变为“看实效”。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干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学习认真、成效显著的干部予以表彰激励;对敷衍应付、考核不合格的干部,责令其重新参加培训,切实打破“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局面,让干部真正把培训当回事、把学习抓起来。(临泽县委组织部 王自龙)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