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千千万万基层工作者的真实缩影。他们常年扎根乡野街巷,倾听最真实的民声,以默默奉献诠释初心。基层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也是感知民心最真的场域。在这里,干部既要有庄稼人般的踏实坚韧,在土地上深耕不辍;也要有春笋般的破土之力,向上生长。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现实,更需要在直面困难时心怀曙光,在情感共鸣中保持清醒,在客观局限中勇于破局,真正让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成为连通党心民意的“连心桥”。
于困顿中坚守初心,铸就“深耕”的信念基石。基层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干部们每日直面民生之艰、发展之难,却在与困难的交锋中淬炼出独特的“希望韧性”。这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源于对群众智慧的信任与发展规律的把握。在乡村振兴一线,他们既是困境的见证者,更是变革的参与者;在社区治理现场,他们化解矛盾,也从邻里守望中感受到温暖底色。这些鲜活实践,将基层干部锻造成了“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胸怀理想,却从不凌空蹈虚;直面现实,却始终心向光明。信念唯有扎根实践,才能生生不息。基层干部既要“身入”一线,察实情、沾泥土;更要“心到”万家,知冷暖、懂悲欢。当以民情笔记承载百姓期盼、记录履职感悟,于平凡日常中发现闪光点滴,通过树立标杆、传播经验,让细微进步汇聚成前行力量。更要沉心静气,在琐碎工作中磨砺为民初心;俯身弯腰,从群众智慧中汲取力量源泉。让日复一日的坚守,汇聚成照亮民生福祉的温暖光芒。
于共情间恪守公道,锤炼“深耕”的理性内核。基层工作既要“接地气”,深入田间地头,又要“不迷向”,始终保持清醒。不同于机关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基层事务往往人情与利益交织,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在实践中沉淀出的“自然法则”,要做到情暖人心,就得真诚倾听、体察民生痛点;理透人心,需用乡音乡语化解隔阂、讲明政策。这种“情”与“礼”的功夫,靠的是一次次调解、一轮轮宣讲的反复锤炼,既要理解体谅,也需守住底线;既要照顾现实,也要放眼未来。正是在这样的淬炼中,基层干部读懂了群众的“情绪脉搏”,掌握了沟通的“分寸火候”,凝练出符合实际的治理智慧。将这份智慧转化为行动,关键在知行合一。基层干部当在感性与理性间精准导航,遇到复杂问题,引入“集体会诊”邀党员乡贤共商,借多元视角规避决策偏差;练“政策翻译”硬功,把生硬条文化作“方言顺口溜”“生活小故事”,让国家关怀随乡音浸润民心。如此,方能让基层治理既有“人情味”,更有“公信力”。
于局限内躬身破局,彰显“生根”的实践伟力。信念与智慧如灯塔指引,创新与担当则是突破困局、拓路前行的核心引擎。基层工作少有宏大叙事,更多是在有限条件下寻找可能,于细微处见担当,不靠资源堆砌,而凭匠心与巧思。资源短缺、权限有限、基础薄弱,是基层常态,但“不足”恰是创新的催化剂。基层工作者从不坐等“万事俱备”,而是以“生根”的智慧主动破题,资金不足,便盘活闲置资源、撬动社会资本;政策未明,可大胆试点、蹚出新路;人力不够,就发动群众、汇聚民力。生根非一日之功,贵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韧性。它呼唤“微创新-快试错-勤迭代”的闭环方法。从小处切入、快速验证、持续优化,在一次次积累中逼近突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同时,也要注重总结提炼,把“点”上的成功经验转化为“面”上的制度成果,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机制,从而让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让“生根”的实践力量在基层沃土上绽放光彩。(临泽县委组织部 王海霞)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