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极为关心青年干部的成长,明确指出“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唯有主动“接地气”,才能在为民服务中积蓄干事创业的“真底气”。
当前不少年轻干部带着高学历、强理论的“亮眼简历”走进岗位,却在基层工作中露出“短板”:调解邻里纠纷时,不知如何用家常话拉近距离;推进产业项目时,照搬文件却忽略本地水土;收集群众诉求时,记满本子却抓不住核心需求。说到底,还是“接地气”不够,没真正沉到一线,导致面对复杂问题时“心里没底、手上无招”。新时代要的是“能扛事、善作为”的干部,这份“底气”从不是简历堆出来的,而是基层摸爬滚打练出来的,“接地气”既是年轻干部破解“本领恐慌”的钥匙,更是成长为可堪大用之才的必经之路,必须从“可选动作”变为“必修课程”。
“接地气”才能找对方向,让工作不偏航。基层是政策落地的“试金石”,也是群众需求的“晴雨表”。年轻干部通过走村入户听民声、蹲点调研察实情,才能跳出“办公室思维”,避免“政策照搬”“决策拍脑袋”的误区:在了解村民“种粮缺技术、销售缺渠道”的诉求后,制定的帮扶计划才会精准;在掌握社区“老人多、办事难”的实际后,推出的便民措施才会贴心。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知,让年轻干部明确“为谁干事、干哪件事”,才能形成“方向不偏、目标清晰”的底气。
“接地气”才能练就硬本领,让干事能扛事。基层工作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件事都是“实战题”:帮村民打通农产品销路,要对接市场、协调物流,统筹能力在实践中提升;老旧小区改造要平衡各方利益,沟通协商本领在磨合中增强;防汛抗旱时连夜转移群众,应急处突的勇气在冲锋中锻造。这些“在事上磨”的经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办事、办成事”的实践能力,才能形成“遇事不慌、干事有招”的底气。
“接地气”才能筑牢初心,让信念更坚定。为民情怀与奋斗信念,需在与群众的共情中培育、在解决急难愁盼中扎根。年轻干部在“接地气”时见证的民生变化:帮留守儿童圆“读书梦”时孩子的笑脸、帮患病家庭申请救助后家属的感激、帮村子修通产业路后村民增收的喜悦,这些真实场景能让他们深刻理解“干部”二字的重量,“工作的价值,就是让群众的日子更舒心”。这种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能抵御基层工作的“苦与累”,在面对不理解、遇阻时生出“再坚持一下”的韧性,形成“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底气。
当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改善,每一项任务都等着年轻干部去担当。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多坐群众“灰板凳”,少用“电话问、文件催”,多解群众“心头事”,少做“表面文章”。以“接地气”的深入,攒足方向、能力、信念这三重底气,才能在基层舞台上成长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栋梁,书写“不负青春、不负人民”的答卷。(临泽县委组织部 王自龙)
版权所有: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陇ICP备10000391号-5